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,請點選以下連結點:

:::  回首頁網站導覽English院長信箱常見問答   
高雄市立凱旋醫院
認識凱旋 醫療服務 為民服務 活動花絮 附屬機構
:::
首頁 / 為民服務 / 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 / 衛教文章
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

 

 衛教文章

* 我不是故意的-談跨性別青少年(.pdf)

* 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.pdf)

* 青少年網路成癮面面觀(.pdf)

* 網路成癮藥物治療面面觀(.pdf)

* 網路成癮病因及治療方式之簡介(.pdf)

* 孩子總是對立反抗該怎麼辦(.pdf)

* 我是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.pdf)

* 渡越低谷、展翅高飛(.pdf)

* 網路成癮_臨床心理師經驗與看法(.pdf)

* 行為困擾孩子的正向教養(.pdf)

* 有愛無礙 共創未來(.pdf)

* 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於長照個別化服務計畫(.pdf)

* 談青少年偏差行為

* 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- 談強迫症

* 如何養育過動兒

 * 我不是麻煩製造者-談過動兒的臨床表現 

* E世代青少年心事誰人知

* 如何預防兒童受到性侵害

* 孩子偷東西怎麼辦

* 兒童青少年情緒,睡眠,飲食及壓力管理

* 鬆開腦中的結

 
                        

  

談青少年偏差行為

日前某國中兩名男生日前在學校女廁與女生親吻,疑毆傷制止其不當行為的女老師,致該老師堅持提出告訴,並盼望他們轉學,由別的老師來輔導其偏差行為。 所謂「偏差行為」或「適應欠佳行為」,乃指所有顯著地異於常態而妨礙個人正常生活適應的行為。偏差行為的分類,目前仍無理想的系統。最通用也頗概括的分類,乃把其分為反社會行為與末社會化行為。

筆者根據多年處理兒童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臨床與實務經驗,認為將適應欠佳行為分為下列六類比較實用:

一、  精神病偏差行為:其行為明顯地脫離現實,屬於嚴重的精神病狀態。包括兒童期精神分裂症、分裂情感障礙症、雙向情感障礙症等。

二、  外向性的問題行為:即所謂的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。包括:逃學、逃家、不合作、反抗、不守規律、濫發脾氣、撒謊、偷竊、打架、傷害別人、搗亂、破壞行為、欺負弱小、粗言辱罵等。

三、  內向性的問題行為:即通稱的情緒困擾或未社會化行為。包括:畏縮、消極、不合群、不敢表示意見、過度依賴、做白日夢、焦慮反應、敵意反應、自傷、自殺行為等。

四、  學業生活上的問題:非智能因素造成的成績不理想,常併有情緒困擾或問題行為。包括:考試作弊、不做功課、粗心大意、偷懶、不專心、低成就等。

五、  焦慮症候群:由過度焦慮而來,有明顯身體不適或強迫行為,通稱精神官能症或神經質行為。包括:(1)遇困難時坐立不安;(2)焦慮引發之消化系統與循環系統的功能失調,如嘔吐、頭昏、心胸不適、肚痛等;(3)焦慮造成之強迫思考、強迫行為;(4)遇困難時表現歇斯底里症狀,如手腳麻痺、目不能視、耳不能聽、口不能言,或呈現如雙重人格般變成另一個人,亂叫亂跳,事後卻不知發作中的情景。

六、  偏差習慣:或稱為不良習慣,部分與人格發展不健全有關。包括:吸吮拇指、咬指甲、偏食、吸菸、喝酒、物質濫用、沉迷於色情書刊圖片等。

青少年在心理發展過程中,其人格尚未成熟穩定,常有以偏差行為來直接表現其情緒的現象。對於有適應欠佳行為的青少年,應幫助他們學習以溝通方式表達其心理反應,而不要直接以行動來表示其心理挫折。

以言語代替動作,是青少年改進其偏差行為的主要方向之一。即學習如何把不滿意、不高興的事,用溝通的方式說出來,而不用把生氣、不滿的感覺直接付諸於行動。事實上,矯正行為偏差的青少年,學校、家庭都有責任。

至於那兩名疑毆傷女老師的學生,應否轉換學習環境,由別校老師來教導?筆者根據過往的輔導經驗認為,轉學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;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治是較理想的良方。

 

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-談強迫症

 阿倩(化名.廿二歲)最近半年來總覺得很髒,要時常洗手,每次最少要半小時:尤其是買東西接觸到紙幣後必要洗上半小時。家人為她的行為大感不便,父親更多次吵鬧,罵她經常洗手致妨礙家人用浴室,且耗水多、水費暴增。阿倩因精神緊張而不能上班,且因經常用消毒水和洗潔精洗手,以致雙手紅腫脫皮,雙親屢勸無效。她的行為不能自控,一想到骯髒即不安,於是要洗手。她自覺很煩惱,連工作都丟了,自殺意念不時浮現。

所謂「強迫症」乃指患者的強迫症狀,至少在過去兩周內大部份時間都存在,且會對個人造成以困擾或影響活動。強迫症狀須有下列特徵:1.症狀須是患者自己的思考或衝動;2.縱然其餘病伏患者已不再抗拒,惟至少有一種思考或行為,患者目前仍與之抵抗;3.此種思考或行為本身並不令人愉快;4.此種思考,心象或衝動必須必須是不愉快地重複著。

強迫思考和行為不一定同時出現,有些病人祇出現重複的強迫思考,惟大多是兩者都有,且思考多會影響行為。患者一出現強追思考即緊張不安,會設法使自己冷靜下來,而作出某些行為。久而久之:那些強迫思考一出現,便做某此行為,不斷重複出現,變成連鎖思想和行為。

經常洗手是普遍的症狀;有些患者甚至在上班前花半小時戴眼鏡,仍是不滿意;又有些病人外出前鎖了門還是不放心,重複檢查多次,若祇是一、兩次則不算是病態。

醫學界仍末找出強迫症的病因,祇知病人多喜歡整潔或家族有強迫症病史;也可能是某些人格加上後天環境如壓力的影響。從精神動力學來看,病人所擔心的事大都不會發生,惟為了克服內心不安而做出某些行為,如不斷洗手。如此一來,思想鼓動了行為,而行為能緩和緊張情緒,形成惡性循環。

此外:患者的性格多數為固執、追求完美。此性格的形成可能源於成長過程中、父母要求嚴格、強迫他們達到 某一目標。據研究顯示,若患者的父母也有強迫症狀,患病率會比一般人高十倍,約佔百分之五。總之,患者性格傾向是一成不變、黑白分明;宗教意識、道德和罪惡感亦較強。

許多強迫症患者也像阿倩一樣,知道自己不正常,要抵抗強迫思考,卻控制不了,並為此而痛苦、不安。病情嚴重時,情緒憂鬱,怕自己會「發瘋」,事實上此機率甚低。像阿倩的情況,家人不諒解,常與病人衝突,增加其壓力,強迫症狀會愈加嚴重。患者不但會強迫自己,也可能強迫別人做某些行為:如不准家人用廁所、房等,因而增加與家人的衝突;故家人的諒解甚為重要。

藥物治療主要是抗鬱劑(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)及抗焦慮劑,可改善患者的緊張情緒和強迫症狀;大多需服藥半年以上。此外,可加上心理冶潦,旨在針對惡性循環的思考和行為,設法切斷那種連鎖反應。

 

我不是麻煩製造者-談過動兒的臨床表現

媒體報導台北市十二歲吳姓少年犯下刺死老粗母逆倫血案後,吳父說其子曾被醫院診斷為「過動兒」,就讀小六時曾有幾次蹺家紀錄,而警方亦查出嫌犯曾有竊盜紀錄。究竟過動兒有哪些臨床表現?他與犯罪行為有直接相關嗎?

過動兒較正確的病名是「兒童期過動症」或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」,乃以跟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渙散、活動過度和行為衝動為主要症狀。現把過動症的臨床表現分述如下:

一、活動過度

活動過度大都開始於幼兒早期,當入小學後因受各種限制,表現得更顯著。有部分兒童的活動過度,在嬰兒期即開始,他們表現格外活潑,會從搖籃裡向外爬,當他們開始學步走路時,往往以跑代步。

患童稍大時,看書畫看不了幾頁就換一本,或乾脆把書撕了;有時翻箱倒櫃,搞得亂七八糟。進小學後,患童上課時小動作不斷,屁股在椅上扭動,把書本塗寫得不成樣子,他們的手閒不住,凡能碰到的東西總要碰一下,因喜歡挑逗,常與同學發生爭吵或鬥毆;又因患童常好插嘴和干擾大人的活動,引起大人的厭煩。

二、注意力集中困難

此症兒童的注意力易受環境影響而散,因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暫,他們在玩積木或看書畫時,往往無法專心。患童在上課的時間短暫,對老師吩咐的事項未聽清楚,以致作業出現遺漏、倒置和解釋錯誤,他們對來自各方的刺激幾乎都有反應,因此注意力難以集中。

三、情緒不穩、衝動任性

患童缺乏克制能力,常對小刺激做出過度反應,以致在衝動之下傷人或破壞東西。他們的情緒不穩,會無故叫喊或爭吵,又無耐心,做什麼都急急忙忙。衝動任性是過動症突出而又經常出現的症狀,有些專家甚至將此作為核心症狀來看待。

四、學習困難

過動兒的智力大都正當或接近正常,惟由於以上這些症狀,給學習帶來困難。部分過動兒存在認知活動障礙,如在臨摹圖畫時,往往分不清主體與背景的關係,也不能分析圖形的組成,或將圖形中各部份綜合成一整體。

此外,他們還有誦讀、拼音、書寫或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困難。患童未經認真思考,就對事物提出看法,因此認識較膚淺,這也是造成學習慣障礙的原因之一。

至於過動症與青少年犯罪,學者孟德生報告未治療的過動兒在二至五年後約有半數常鬥毆,百分之十五酗酒,百分之十五有縱火行為。上述情況的青少年犯罪均非疾病行為,而是在神經系統功能缺陷的基礎上,由於社會文化因素導致的犯罪行為。社會若斷然將過動兒與殺人行為(如吳姓少年刺死祖母)連結,這對過動兒是不公平的。

 

如何養育過動兒

過動兒」是「注意力缺損過動症」病童的俗稱,主要的臨床問題有注意力不集中、活動量過多及行為衝動。過動兒的特徵可能在嬰兒時期就呈現睡眠不定時、時間短、躺在床上也是動的時間多、不安、哭泣以及餵食上的困難。學齡前過動兒則可能出現明顯不能專心以及動個不停的現象,也常有動作協調不佳以及語言發展遲滯的現象。由於注意力有問題,活動量大也常造成意外傷害。小學時期的過動兒可能表現出典型的活動量大、容易分心、衝動等行為,因為衝動就容易在做作業時,沒看清楚題目,未經思考而出現不該出現的錯誤,影響學業成績,也常因為坐不住、干擾別人、衝動性,而造成和同學相處的問題。少年時期的過動兒,坐立不安的現象減少了,活動量大常使他們朝運動方面發展。坐在課堂時雖然可以坐得住,但東摸西碰,小肌肉活動頻繁的現象依然存在。衝動控制的問題是少年及青年期過動症患者最大的問題,他們不只在學業上顯現衝動,在人際關係,甚至在後來的就業上都會出現衝動控制不佳的問題。

對於有以上情形的孩子,造成父母親照顧及孩童學習上的障礙時,最好是帶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,加以評估。如果確定符合過動兒的診斷,一般處理的原則可分幾方面如藥物治療、行為治療、課業輔導、日常生活安排等。但是前提是父母親要有正確的認知及態度,才能配合醫療。

 

父母應有的正確態度

 

1.接納孩子:父母應當瞭解孩子的身體內彷彿有一個不熄火的引擎在發動著,他們的好動、粗心、不專心,並非他們不願或不肯學好或是故意的搗蛋行為,而是有生理的因素,知道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小孩是不同的。在接納孩子的情況下,父母才能較心平氣和,以智慧的方法來教導小孩。事實上,父母的接納,全面的支持,是過動兒朝向正常發展最大的助力。

2.調整自己:有些父母本身個性較安靜內向,或律己較嚴謹的,非常不習慣孩子的好動與衝動,二者差距越大,衝突也越多。故在幫助孩子改變行為的同時,父母也需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個性來配合過動兒,孩子的心理也會比較健全。

3.增強孩子自信心: 過動兒因無法滿足常規的標準,或一般父母的期望而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,其實孩子是無辜的,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望的情緒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。父母可儘量安排一些活動如游泳、溜冰等一方面滿足其過好動需求,並藉著鼓勵、讚美其較專長部份,增加自信心,彌補因學業、人際關係上的挫折造成的自卑心態。

4.彌補孩子先天的不足:對於較缺憾的部分如社交技巧,可多安排夏令營、教會團體、露營等活動,來加強訓練;功課方面安排一對一的教導方式,彌補過動造成的學習障礙。這些不足的地方是可以慢慢彌補的,不過需要較長的時間,千萬不要抱著馬上要看到結果的心態,操之過急,也不要期待或要求太高。

5.避免剝奪學習的機會:部份父母因孩子在團體中不良行為常招致親友鄰居抱怨後,常限制他們外出,以免產生困擾。結果減少與同年齡孩子互動機會,反而更增加了他們人際關係發展的障礙,所以避免過長時間的限制外出,在父母監護之下進行戶外活動是有益的。

6.父母親要互相支持:家庭在治療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。父母親要態度一致,互相體諒與支持,千萬不要因有這樣一個孩子而互相埋怨、怪罪對方,甚至因孩子的存在而造成夫妻感情不和諧。在處理問題時,儘可能不要有太多的情緒反應,先停下來想一想,孩子的行為是否嚴重?是可忽略的嗎?行為是來自焦慮不安或故意?再依原則處理。

7.照顧自己的需要:疲倦挫折的父母絕難有好的態度與方法。過動兒是的確不容易教養的孩子,作父母的有生氣的情緒或罪惡感是常見的,給自己一些休息,免除照顧責任的休閒生活,會很有幫助的

8.加強與學校老師的溝通:讓老師與父母同時瞭解孩子問題所在,可避免因孩子過動行為激起的不悅情緒,影響了正確的處理,減少父母老師間不必要的指責與攻詰。

 

在管教上父母應注意的一般原則:

 

1.溫和的語言態度語氣盡量放低放慢,勿急躁,心平氣和的與他交談,以減輕其不安及壓力感。

2.多給予鼓勵,少說「不」:教他遊戲或做事時不能只說「不」,這樣他不會知道該怎麼做,應明確的告訴他該做什麼及如何做,當他做時則應誇獎他。禁止、責罵或體罰常常效果不彰,且易引起衝突,增加彼此的挫折感。

3.協助集中注意力可利用重複叫小孩的名字,蹲下來與小孩面對面再開始說話的方式,吸引注意力。說話內容簡短明確,一次只吩咐一件事情,以免分心。對已交代的事情可反覆提醒,但切勿過於嘮叨,以免產生反感。除口述外,也可運用肢體動作或圖表引起注意。最後可要求小孩將指令重複一遍,以確定聽懂了。

4.減少環境刺激安排學習活動的環境盡量單純安靜,避免導致分心的感官刺激,如桌面除教材外,不放任何東西,尤其是玩具;關閉窗戶,以免窗外景物分心;避免撥放音樂或電視以減少聽視覺的刺激。其他如選擇遊戲夥伴時,盡量選擇活動度不高的小孩,且一次只跟一位小孩玩耍,以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。

5.分段學習安排學習活動時間勿冗長,可依照個別的持續力,安排休息時間,以免挫折,之後再逐漸延長時間。

6.規律的日常活動安排日常生活習慣定時定點規律執行,如物品的放置、吃飯及上床的時間等。規律之作息時間,有助於孩子的生活習慣、注意力及情緒穩定日常活動安排戶外如打球、溜冰、騎腳踏車等發洩精力的活動,戶內活動如堆積木、傳接球等,盡量避免安排需要專心的靜態活動如彈鋼琴、書法等,以免適得其反增加彼此的挫折感。

7.注意環境安全過動兒衝動的特質,常常不顧危險而造成傷害,所以居家環境佈置避免易碎物品的擺設,家具盡量簡單,門窗需牢靠,危險物品需妥當收藏。

 

教養過動兒對父母而言是一大挑戰,父母應了解及接納孩子,調整自己的個性及過高的要求,彼此間互相支持,才能走更長遠的路。且唯有合理的教養態度及方法,配合適當的醫療才是改善的根本之道。

 

 

*

最新更新:2024-04-16